前言
最近一年,分布式云这个字眼,被太多人提起,简直成了网红
几乎所有的云巨头,都在猛推这种云计算的新玩法。
AWS 整了 Outposts,微软云拿出 Azure Arc,而谷歌云则有 Anthos,虽然叫法不同,形态细节也有区别,但是 「内心戏」 都大差不差。
大家的目标,就是把自家的公有云,尽最大可能向客户侧延伸。这是分布式云的初衷。
可有同学就问了,公有云都会在全球/全国布下很多 「Region」,每个 Region 又各自包含多个 AZ(可用区),而每个 AZ,又由多个数据中心组成。这本来不就是分布式的吗?
这说法没错,但 「传统公有云」 与正儿八经的 「分布式云」,区别还是很大↓
「传统公有云」 的那些 Region,只能算作分布式云的中心节点,还要加上区域热点、边缘站点以及客户本地站点,这才算构成了分布式云的完整版图。
分布式云的所有的节点,都是从中心云 「延伸」 出来,并与中心云保持 「同构」,做到统一管理,协同调度。
为什么都搞分布式云
说白了,还是用户需求倒逼的。
首先,各种新兴业务,需要提供更低的延迟指标,或者更接近业务现场的算力支持。同时,这些广阔而分散的站点,还需要统一的管理和协同。
第二,随着云计算进入 toB 行业的深水区,每一个公有云巨头不能忽视客户对混合云、专有云、私有云的需求。
传统专/私/混合云的目标,是满足监管需求、资源的可控性、独占性以及本地业务的就近服务能力。
但实际建设中,往往都是项目制为主,周期长、标准化程度低、重复建设,建成以后,再被动滴找公有云打通。
专有云 「整一坨」,公有云 「选一朵」,然后再找个 CMP,把他们拧在一起。最终,建成的混合云 「混而不合」,连客户也深深感觉,这种方式,不香了。
公有云大厂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既然有些用户过不来,那我们就过去呗**。
于是他们把自己的公有云技术栈下沉,向用户侧延伸,不仅要满足低延迟、就近接入的需求,连行业客户 「专私混托」 的需求,一并承包了。
怎么建设分布式云?
拿国内公有云巨头的实践来举例
CDC,本地专用集群
就是一个一体机
CDC
的物理形态就是个 「计算存储网络」 一体化的机柜,跟 AWS Outposts
有点异曲同工,集成了 UPS
、制冷、动环监控,单机柜最小只需 3 个服务器节点,支持多机柜扩展。
这个 「大箱子」 相当于是分布式云的基础设施底座。
把这大箱子 「扛」 到用户驻地,开箱即用:放置、上电、通网。ok,三步就绪,一个本地云节点就建成了。
CDC 将鹅厂公有云的能力,延展到客户本地或者生产现场,小到工厂的智能质检产线,大到区县级政务云的节点,都能胜任。
TEZ,边缘可用区
这种 「可用区」 跟中心 Region 一样,都是由鹅厂统一建设。但边缘可用区距离用户更近,延迟更低。
比如,中心可用区到终端用户的网络延迟小于 40ms,而边缘可用区的网络延迟,小于 20ms。
这样,针对一些延迟敏感型的业务,比如云游戏,可以在用户密集区域部署 TEZ,离终端 user 更近,提供更好的体验。
边缘可用区以 CDC 作为算力单元进行部署,可以根据业务覆盖的需求,快速开通。
CDZ,专属可用区
CDZ 主要面向专有云客户,可以在用户自有机房、托管机房、第三方机房进行按需建设。
虽然是 「专有云」,但支持与公有云同构,100+云服务按需选择。
CHZ,云托付物理服务器
这种方式最有趣,允许客户自带服务器上云
客户可以把自己的服务器 (x86 或其它特种规格),托管到腾讯云的中心可用区、边缘可用区,然后,就会被 「赋能」,跟鹅厂大云一样能打!
好了,有了这 4 大类产品,鹅厂云在物理位置上,真正实现了 「分布式」。
从高大上的中心可用区,到离客户延迟更低的边缘可用区,再到按需建设和部署的本地集群、专属可用区。再加上特别贴心的,用户自带设备上云模式,即插即用。
鹅厂通过这些产品组合,来确保客户在任何场景下,能够按需建云、就近入云。
至此,广大上云客户低延迟的需求、就近部署、专有/独享部署的那些诉求,都可以完美满足了。
但是,仅仅把设备东一坨、西一坨的码起来,还远远不够。
真正的分布式云,关注的不是设备,而是资源和应用,要把资源极致调度,让应用指哪打哪。真正的分布式云,是云原生化的分布式云。
这就需要安装统一的内核:分布式云的操作系统
这里就不介绍了,鹅厂有个叫 遨驰 的操作系统
话外
这里就不得不介绍我们的产品了:凤皇云 (没错,就是这个 huang)
我们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旗下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云操作系统:凤皇云,也有成套的解决方案 (目前是需要客户准备机器,这边目前还只是软件),面向 「云-边-端」,不同的操作系统、不同的 CPU 架构均有完整的解决方案。(暂不支持公有云)
需要联系我 [aru_3]
本文作者为 olei,转载请注明。
看着挺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