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族地区的地方戏种类繁多,我们不难看出其相互之间的深远影响。这与经济迁移、人口流动、政权更替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戏曲诸如京昆以及秦腔这些大剧种又或是古老剧中,有它程式的表演原则,而且其他地方戏或小剧种多少都受其影响,但因其地方的人文背景、信仰方式等等的不同,地方戏的结合还是保留了许多自身特色的,因此在相对自我封闭的小剧中上,有别于清代形成的京昆审美特色,还是能考察出其清以前遗留在其地方戏中的舞风舞貌的。
就拿婺剧来说,尽管它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的混合体,但其特技杂耍的着重运用,还是能看出金华周边的文化环境,因为商贸、物产的富饶,而给人们带来的趋于逗趣的审美情趣。这些诸如时调、滩簧的表演形式流行于街头里巷,虽然有时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各具民风的地方特色还有在曲调、语言、说唱中的调调与节奏、长短、音韵的走势都是能摸到传统舞蹈语言所需要的结构形式。
宋南迁至杭州之后继续移动,最后停留在福建一带,所以福建一带的泉州古南戏的“活化石”梨园戏它保留了许多旧制如古音韵中的方言土腔以及沿用唐代旧制的乐律和乐器,所以梨园戏整体的表演优雅细腻、中规中矩、颇有法度,还有以水浒故事装扮打戏起源的高甲戏以及歌仔戏。歌仔戏是明末清初郑成功移居台湾时带去漳州一带的戏曲形式,因此漳州的“锦歌”即歌仔,总的来说它们也都发源于漳州的一个戏曲剧种芗剧。
其实不管是歌仔也好、芗剧也罢,作为地方戏种,一定是结合地方的方言、曲调再套用戏曲惯有的表演结构组合而成的,研究地方戏,结合当地历史变迁的年代范畴,将它锁定一个可供参考的范围,进而去深度挖掘这个地区某个时代可供提取的舞蹈资源与历史讯息。
所以梨园、高甲、歌仔它们从性质上都具有南戏的古老性质。我们都知道京昆是戏曲发展到近代的精华,但从众多剧种的溯源分析中还是能看到形成高度程式之前的影子,诸如川剧、秦腔也属于古老剧种。
我们将这些剧种以时间为主线,归结成为宋以后到明代这段戏曲发展演变时期的戏曲形式,历史的活态遗存经过梳理我们还是可以找到那个时代的表演风貌的,所以戏曲在还没有程式化之前的很多动律、连接、舞姿、流动在民间的地方小戏里面都能找到。
这也是我们学习民间舞知道它是怎么进入戏曲如何发展演变,再从变化后的样子返还回舞蹈原貌的又一道路。
本文作者为olei,转载请注明。
中国各地戏曲各具特色 像婺剧、梨园戏、歌仔戏等,都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和方言。它们不仅娱乐,还传承了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一只猫博客改版了啊?
@桃先森在给一个课题弄东西,弄完之后恢复~哈哈